• 用户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

    用户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服务读者推动发展工作纪实   在矿大图书馆,读者可以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师生可以获得什么资源支持?在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怎样不断发展、为学校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这是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宋迎法教授工作中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改变多年来周三下午闭馆的规定、自习室延迟到22:40闭馆;试行借还书上门服务、馆藏书目电子化借阅服务;改造出集特藏展示、信息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职能于一体的知学空间,按空间功能区分朗读区、研讨区、休息区;哲思类、经济类图书取代文学类图书跃居年度借阅排名前三位;与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图书馆结为姊妹馆、双方开展馆员交流互访、业务培训……图书馆的变化在悄然发生,无论是读者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变化,还是在这背后工作思路、服务方式的变化,都印证了图书馆回应需求、适应变迁、推动转型发展的道路。   宋迎法说,用户需求始终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    图书馆不能拒绝任何一个想来这里提升的人 在大学,读书、学习、提升,始终是师生们走进图书馆的初心。   在宋迎法看来,对于每一位走进图书馆的师生,图书馆都应该怀着百分百的热情为他们服务。   2017年1月2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南湖图书馆的闭馆时间由晚上21:50延迟到22:40,“既然我们能坚持到21:50,再延长将近一个小时,也一定可以做到。”宋迎法说。   随着读者素质提升和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图书馆有能力、有信心相信大学生可以在自习室有序、自主学习,而不需要馆员进行管理。而图书馆值班的保安人员也大力支持这一改变。“我们的保安人员,都能感受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能感受到他们学习的热情。”图书馆副馆长蒋敏介绍。   2016年12月的一个周三下午,三名读者想到图书馆学习但是因“周三下午阅览室闭馆”而无奈离开。下午2点,有三名女学生,从南侧电梯到了五楼自习室,没有位置,又到知学讲堂附近电梯下楼,离开了图书馆。   这深深刺痛了宋迎法,“我们不应该拒绝任何一个想来图书馆学习、读书的人。”本着为读者服务的初心,2017年3月7日星期三下午,南湖馆三大阅览室开始对读者开放。   除了不断深化基础服务,图书馆也更加注重阅读指导和推广工作,引导读者通过阅读促进提升。   2018年数据显示,全年进馆读者首次突破200万、达246万人次,比2017年同期增长了28.43%。全馆借还书总量为705,860册,自助借还书576,387册。   在2018年的图书借阅排行榜中,变化最明显的是《乌合之众》《资本论》《人性的弱点》取代文学类图书跃居前三,借阅次数均高于文学类图书的第一名。南湖馆流通阅览部主任张浴日介绍,往年文学类书籍的借阅量一直稳居前三,《平凡的世界》曾经连续四年蝉联馆藏图书借阅量榜首,2018年滑到了第四位。“往年文学类独占榜首的现象改变了,我们通过阅读书廊、微信号、阅读群向学生推荐书目,主要推荐哲思类书籍,文学类推荐诺贝尔奖、茅盾文学奖作品等优秀作品。”   据了解,去年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了导读工作,通过电子标牌、大屏幕、微信、微博、阅读书廊等,为读者推荐图书3000余册。    激发活力才能更好地优化服务 图书馆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地标建筑,更应该努力成为大学的文化中心。   近年来,图书馆着力从空间再造着手,回应读者对充满活力的阅读环境的需求,“现在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给读者提供简单的阅读环境,还应尽力提供更加便捷、文明、有序的阅读环境。”宋迎法介绍。   图书馆增设朗读亭、自带电脑学习区、读者研究间、录播间等,并对电子阅览室空间进行改造,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到图书馆进行体验。   在南湖图书馆五楼的知学空间,集特藏展示、信息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职能于一体。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阅读体验,这里收藏有早至19世纪的线装书,有新中国成立前矿业类文献24种,也配备着装有各种学习软件的PAD、苹果工作站,最为先进的是身临其境的VR体验,可以去深海遨游,也可以去工地“实习”。   知学讲堂逐渐成为大学生文化交流的固定场地。“传承、读书、成长”图书馆知学讲堂系列活动年均举办达60余场,各学院、学生社团和学生班团活动也经常在知学讲堂举行。蒋敏介绍,“一年一度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毕业季、迎新季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也吸引了大批热爱阅读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交流学习。”   激发图书馆的活力,内在的支撑要素在于服务理念的改变和馆员队伍的建设。到图书馆工作后,经过充分调研、学习、思考,宋迎法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完善制度、激发活力、优化服务、创新发展。   100余名馆员队伍首先要改变服务理念、提升工作素养。“首先是学习,比如馆内所有的正高、副高职称馆员每学期或每年都要在全馆作一次报告。”宋迎法说,其次要交流,要对标国际高校、国内同类高校及更高层次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   2018年7月,宋迎法访问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图书馆,两校图书馆达成了多方面合作意向,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成为姊妹馆,在2018年至2023年双方将开展馆员交流互访、业务培训研讨、理论与实践的合作研究等事项。   这是图书馆历史上第一次与欧美大学图书馆开展交流与合作,开启了矿大图书馆国际化合作交流的新篇章。   今年8月,图书馆派出技术支持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鲍 和办公室主任徐淑娟抵达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图书馆,进行为期3个月的访学。“我们的研究计划分别是:‘发现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科学数据管理研究”。鲍 介绍,除了各自的研究计划,她们对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运行、管理也做了学习和交流。   据了解,图书馆将陆续派出更多馆员开展国际交流,促进馆员开拓国际视野、转变服务理念。   除了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图书馆,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馆长凯伦·迪亚兹(Karen=Diaz)和凯斯西储大学图书馆学术参与服务部副主任何塞·迪亚兹(Jose=Diaz)也来矿大图书馆进行了交流。今年10月28-30日,凯伦·迪亚兹一行来到矿大进行主题报告交流,两校图书馆就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    图书馆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 新时代、新目标,学校发展进入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这是图书馆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功能支撑挑战。   “面对学校发展的需求,以及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需要做更大的创新发展。”在今年的全馆大会上,宋迎法提出了图书馆下一步发展理念:加快数字转型、推进智慧服务、深化协同创造。   “数字转型,简单地说,就是让文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让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数字化。”宋迎法介绍,现在每年电子资源购置经费已经占学校图书馆资源总支出经费的八成左右。   图书馆从2018年开始进行馆藏书目资源数字化,此项工作已接近尾声。“比如,我们有些纸本书的馆藏副本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读者可以通过馆藏书目的数字化来借阅电子图书。”副馆长都平平说。   在馆藏书目资源数字平台,记者登录后输入《乌合之众》进行搜索,便可查询到该书的所有馆藏版本,点击馆藏借阅,系统显示借阅请求递交给图书馆管理员,1个工作日内可收到该书电子版。不到2小时,记者的邮箱里便收到了刚才申请的电子图书。   作为“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和“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基地”,科技查新和论文收录与引证检索服务工作一直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   2018年,南湖图书馆完成科技查新工作681项,完成代查代检工作2921项,共计26000多篇文章,为近3000位用户和18个科研创新团队申报项目、职称评审等提供论文被数据库收录及引用的文献检索证明服务。同时,近年来科技查新校外委托单位比例增大,2017年约占查新委托用户总量的84%,为社会、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   庞大的信息服务和有限的人力资源之间形成了矛盾,图书馆决定引进在线查新系统。“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我们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更是方便了读者。”都平平介绍。   许多的工作改变,源于理念上的改变。图书馆主动适应阅读习惯的改变和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需求,2018年在数字资源使用经费上投入1280.42万元,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14个。   而读者的使用量也印证了这一改变的正确性。“2018年外文数据库总使用量达401万余篇次,比2017年增加125.8万篇次,增幅达45.7%。”数据建设部主任邓志文介绍。   图书馆还推进智慧服务、发挥智库作用。围绕学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定期为学校各科研部门、行政机构提供ESI各学科学科评估、科研评估、人才评估工作以及各相关单位委托的文献信息检索、审核等工作。2019年预计全年共完成各类评估分析报告30余份。面向我校教师定期制作信息类电子期刊《数字时代》,为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撑。   “我们还推进数字资源保存与建设。承担了学校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学者报告等视频录制、发布和长期保存工作,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学术视频点播平台,开发建设学校机构知识库和专家学者图片库,实现学者知识图谱可视化。”都平平介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设图书馆、发展图书馆,始终是为用户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和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矿大图书馆将主动回应用户需求,适应环境变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重点,主动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支持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积极拓展新兴服务领域,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矿大图书馆将逐渐向学术文献中心、信息共享空间、学术交流平台等多样化服务模式相融合的多功能智慧型图书馆转变,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内容丰富的学术资源中心、智能舒适的信息共享空间和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宋迎法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而无论图书馆如何变迁,人与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和温暖不会变。

  • 水育人,水文育“仁”

    水育人,水文育“仁”——记我校85级校友原地质系潘树仁   1985年,潘树仁作为恢复高考后的前几批学生之一,参加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同年,潘树仁接到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水文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心中满是疑惑和不解。   2019年,当再次回忆起这份录取通知书时,潘树仁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段故事———缘分。    回首来时,热忱不改 因为报考时的阴差阳错,自幼立志要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的潘树仁来到了矿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巧合,潘树仁开始了与矿大、水文的一段缘分。他坦言,当初自己对建筑、机械是比较感兴趣的,对水文地质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到学校之后,自己的观念也很快发生了转变:“自从学了这个专业,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而且一直坚守在这个专业的岗位上。”不仅如此,这份热爱,在不断激励着潘树仁的同时,也得以传承了———他的女儿在填报志愿时,同样选择了矿大水文地质专业。   “兴奋和喜悦占了大多数。”回忆起当初入校,他说,“大学的课程跟高中不一样,是挺接地气的,一看就明白、一学就懂,所以我也很喜欢学;另外大学时间也比之前宽松,多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可以去学喜欢的东西。”在物质基础并不丰裕的年代,看书是一种能极大活跃学生们精神趣味的休闲方式,而对潘树仁这种爱好学习的学生来说,泡图书馆就成了他当时的一大爱好。   紧张的学习之余,潘树仁还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当时在班级担任生活委员一职,负责发放饭票、检查宿舍卫生等工作,后来又任职于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并加入校科协服务部。他还积极参与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如长跑比赛、登山比赛、迎新晚会,许许多多的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由于所学专业的要求,同学们经常要外出实习考察,大学期间他们曾经一起去秦皇岛观察地质现象、去南京生产实习、去杭州研究岩溶地貌。平时只要有空潘树仁也会约上室友,到附近的山上去观测地质现象。“这其实就像是一次旅游、一种探险。将景色与知识结合在一起,也更有意义。”在与大山大河接触的过程中,潘树仁感觉胸怀变宽阔了、视野变广阔了,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加深了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这份感情,无论过了多久都不会被冲淡。“就像我们这次见面,虽然大家的容颜变老了,但是我们的精神状态还是跟之前一样”,同学之间相互关切,一呼百应。老师们亦师亦友言传身教,这些温情形成的是矿大人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矿大人重情重义的一种文化。    基层锻炼,方知自我 在走入社会参与工作的第一年。潘树仁选择编入地质队走入基层,在老工人的带领下,在钻机上实习了一整年。其间潘树仁被编入了小班,与工人师傅们共同进行作业,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做工作必须是实打实的。所以,在小班编制的一年里,卡工、架工记录、司钻等等,潘树仁几乎干遍了钻台上所有的工作。无论活有多累,有多复杂,不管之前是干过还是没干过,潘树仁能顶上去就会顶上去。   不久之后,潘树仁进入了野外组主要从事水文方面的工作。在他看来,“实践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尽管潘树仁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与工作是对口的,但他深知实践中运用知识往往要复杂得多。勘探地下水的含量、测量地下水的深度、研究矿井是否可以安全地被开采,这些都需要不断实践。在跟着老工人学习、交流、受挫和自我思考、汲取、改正的过程中,潘树仁逐渐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地质工作者,也成为了水文组的组长。   但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机台上实习工作的几年里,最初潘树仁很难接受老工人的刻薄言语。因为老工人们总觉得年轻人笨手笨脚干不好活,干什么错什么,对他们毫不留情地“指指点点”。面对这样的情况,潘树仁更多是去适应他们。他说:“才开始进入社会我们都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会逐渐明白我们需要去适应社会,而非它去适应我们。”   在后来的相处之中,潘树仁也理解了老师傅们的直率、简单和有什么就说什么的行事风格。有了理解、包容和一丝不苟虚心向前辈们请教的学习方式,潘树仁改变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潘树仁很看重基层实践:“年轻人要敢于去基层学习半年或是一年,这是个很重要的过程。”基层回来后的潘树仁,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和上进、个人能力的出色,不断向上攀升。2017年,潘树仁担任总局研究总院院长、书记,并于同年10月被任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   满满的人生履历后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磨砺和故事。30年的光阴,让青丝变华发,潘树仁证明了想要让自己走向一个更高的人生高度,没有践行和付出、没有尝过基层的苦和累是不行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那是因为他们连最基本最简单的工作都没做好,我怎么敢给他们位置”,潘树仁希望每一个走入社会的青年人都要敢于从基层做起。

  • 毕业三十年,归来仍不变

    毕业三十年,归来仍不变——记我校85级校友原社会科学系张立杰   从北京到西安、从学生到书记,张立杰的30年征途告一段落。这次回家,他深情不减:“矿大教给我的,都已融入我的身心,所以我的每个足印,都带有矿大的气息。”    以路为马,驰之愈骁 谈及往日时光,张立杰对自己能够进入矿大的社会科学系感到十分庆幸。学校自由且包容的氛围、老师细致且全面的授课、哲学深沉且温柔的宽容都让他受用无穷。他感慨于教授们对学术的激情和纯粹:他们在三尺讲台的慷慨激昂、他们在茶余饭后的挥斥方遒,都给张立杰的思想土壤播下了源源不断的种子。   在哲学思想的熏陶和社会学课程的影响下,张立杰形成了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规划———他不满足只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希望可以通过学生工作和实践平台诠释社会科学的内涵。他称:“因为专业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期望能通过接触具体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自己与现实世界交流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于是,刚到矿大这个广阔平台的他就加入了学生会外联部和院篮球队。在学生会外联部,他撰写过活动策划、与许多企业进行过对接工作;在院篮球队,他凭借优异表现和领导风范成为队长,积极地和队员商量战术、组织训练,在校内比赛多次获奖;同时,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还热衷于参加各式各样的调查研究和志愿活动。   细想在矿大的丰富生活,张立杰坦言自己在摸索的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在迷茫困惑时也遭遇了挫折打击,但他并不后悔进行了这些尝试,他觉得“成为你自己本就是一件孤独且艰难的事情,别人的经验无法全盘吸收,所以我们才更应该积极试错、广泛涉猎”。于是,尽管这些活动占用了张立杰不少课余时间,但也正是这些亲身实践让适合他自己的前进方向渐渐明晰、把他这柄利剑的刃口打磨得锋利无比。   以心为帆,航之愈远 责任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有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此,毕业后初到西安音乐学院做辅导员时,张立杰就抱有“团结师生、奉献自己”的目标。他总是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将学院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融合,用责任心、真感情敲开学生内心紧闭的大门,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数年辅导员生涯,他一直坚持对学生做单独的深度辅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他坚持走访学生宿舍,与学生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迷茫与困惑,并尽心分析问题根源,提出切实的建议,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例如,针对高年级学生面临的考研和就业困惑,张立杰通过与学生座谈、聊天等方式搜集学生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将其整理和归纳,再邀请相关老师进行解疑答惑,让学生对考研和就业有比较清晰的思路,提升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信心。他对全体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统计,以便有的放矢,随后再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分类指导,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指导内容。对于考研的学生,他尽力给他们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调整班级干部,由保研和就业的同学承担班级工作,调整宿舍成员,让考研的学生集中住宿等。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他会收集学生的电子简历,联系相关单位推荐学生,通过学院就业网站或班级微信群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并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大型招聘会。   以理为泽,润之愈深 “现在的孩子偏爱实际的操作却不喜欢理论,但这是不全面的,务虚同样重要,而党务工作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张立杰说。   作为学院党委书记,张立杰始终热爱着党务工作,二十多年来,他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回想过去,他总结道:“党务工作琐碎而繁杂,不仅需要良好耐心,更需要有效的方法。”于是,在带领党支部的岁月里,张立杰充分发挥了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他一丝不苟,坚持“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的原则,不断规范发展程序,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把好“入口关”。他鼓励所有学生党员参与“党员联系宿舍、支部联系班级”活动,帮助大一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他尝试党支部“1+1”建设———利用学生在外支教锻炼的机会,将学生支部和村党支部建设相互结合,互通有无,让学生党员接触农村实际生活,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领悟和体会党的基层工作……随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增强,张立杰所带的党支部学风浓郁。其支部成员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占全体奖学金获得者的三成,获得“百优大学生”“青春榜样”等荣誉称号的党员占全体获得者的六成。   同时,张立杰非常注重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建设。他通过党建带团建,结合团总支政治学习提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学生党员制定学期政治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时政要闻、社交礼仪……这其中包含智力问答、知识抢答和学生主讲等多种形式,所以学生党员们都愿意学习、乐于接受。   “我一直在以矿大人的身份要求自己。”已是知命之年的张立杰望向窗外,满眼都是自己在阳光下奔跑的样子。不论是历历在目的过去,还是未知多变的明日,每一刻的他,都是矿大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