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科研之处便是家

——记2019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称号获得者资源学院申建

期次:第1235期    作者:陈映州 张曦月 魏祥瑞   查看:430





  出生于1983年的申建,内心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立志同广大教师一起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潜心治学。“人们都说搞科研搞学术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这话从申建的口中说出时,竟带着一丝别样的兴奋。
  申建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与爱好,所以我享受着教学和科研带来的快乐。”就是这样的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被评为2019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教书育人和地质是必走的道路
    2002年,申建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就读,2011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直博生生涯,留校任教。一路走来,深受老师爱护、支持和帮助的他,接受了教书育人这份传承。怀着对老师们的感恩和崇拜,申建毅然地选择了教师这条道路。而这份传承自他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便延续至今。他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我人生中每一位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我当时高考志愿除了填师范院校,就只有矿大和地大了,”申建说,“地质这份专业是我的乐趣,虽说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取得新认识后带来的成就感是爆棚的。”申建对科研热情似火,他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及EI收录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
  申建这份对科研和教学兢兢业业的态度,得益于他在矿大时老教师们的言传身教。他说,“老教授把火炬传到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身上,是要我们继续把这把火力传递下去并发扬光大。”和申建一样,众多地质系教师为了教学和科研,“5+2”“白加黑”都是常事。“这份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老一辈的地质系教师不断传承下来的。”


  勤于业和无愧于心是对科研的追求
    一棵树需要十年的光阴才能从幼苗成长为栋梁之材,人的成长也是如此。申建自到矿大以来已十余年光阴,足以让当年处处碰壁的学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教师。他在十年前种下了勤于业的工作之树,时至今日,树木逐渐成长,已经硕果累累。
  勤于业,是他给自己最好的诠释。作为一线教师,他常常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同一个知识点,只为保证同学们能够理解透彻;作为矿大的博士生导师与副教授,他常年奔波于实践的第一现场,经常出野外勘探任务的他甚至疏于对家人的照顾。“家里如果没有妻子的一手扶持,我也不能够有今天事业上的发展。教书育人,我所传授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有舍才有得的态度。”谈及是否值得的问题,他如是说。
  谈及工作,他的声音多了许多活力,他说,他的生活几乎被科研和教学占据了全部,而且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只搞科研抛弃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核心使命的做法不可取,脱离了科研的“应试教学”想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亦难如登天。“没有好的教学谈何带出好的学生,又如何去进行好的科研呢?”


  以矿大为家,倾心矿大教育
    “我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们能做到最好,我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成长,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申建对同学们的期待从来不曾减少半分,他提到,教学与科研没有止境,以身作则,目前他最大的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自我、备好每一堂课。这或许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是也只有他自己才明白,这平凡的事情要做到极致,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作为一名教书人,申建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总是十分关注,促进矿大教学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助力改变中国教育现有的不良格局是他的最大愿景。他通过访学、参加会议等多种途径,深入国内外相关知名大学教学一线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为他在教学工作中合理制定教学内容、选用适宜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因为这些访学经历,申建感受到了中国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尽管有所局限,但申建坚信,从前的教育模式不能摒弃,随着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必将逐渐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也在尽己所能为学生争取机会,让他们在理论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谈及个人发展,申建说,自己将继续不忘初心,在科研与教育事业上砥砺前行。从本科来到矿大学习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申建觉得矿大就是他的家。“矿大就是我的家,衷心希望我的家蒸蒸日上、越来越好,我也尽全力为矿大发展添砖加瓦。”他将大半的青春岁月融入了矿大悠久的历史中,相信矿大未来的发展会更好,也期待着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出现。
  矿大的历史悠久,矿大人对教育不懈追求的精神也从未减弱。申建作为奋进矿大人一员,脚步虽慢,但仍执着于日积月累,光亮虽小,却仍执愿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