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打开成长之门的钥匙

    阅读——打开成长之门的钥匙   不知不觉运行花时间读书会已经将近六年的时间。在做阅读推广的日子里,我能够保持年阅读量100本,每周坚持组织1场读书会,发表了70余篇阅读推广的文章,开创了“深阅读学习法”,也在校园中组织了一些师生公益读书活动,读书会也被评为江苏省十佳阅读组织,还获得了很多的认可和鼓励。阅读是一把钥匙,可以帮我们打开成长之门,奠定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指引我们思考和提升,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我和青年书友们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到他们的一些困惑,偶尔还会有人抱怨:我读了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梳理了青年朋友们关于阅读的常见困惑,并尝试做解答,让我们一起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困惑一:我不知道该如何选书?   如今市面上好书新书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我经常被要求推荐书目,但我认为,读书和谈恋爱一样,每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喜好。刚开始选书可以参考一些好的书单,比如豆瓣书单,比如各种平台上推荐书的博主。但是要警惕过于短期的热门图书,有可能只是营销手段。所以我会鼓励大家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选择经典书目、经典作家读起。慢慢的,读的多了,就会有直觉上的判断。如果对一位作家感兴趣,可以读他的系列作品,也可以从他欣赏的作家进行扩展阅读,慢慢的,你的视野就会打开。   困惑二:我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我会用什么时间读书呢?早晨起床读书,吃饭前读书,睡觉前读书,总之就是手边有本书,有空就摸起来翻翻。就是这种碎片化时间读书法,我基本一个月可以读十本以上的非专业书。在疫情期间,我做了一个工作,我用番茄To&Do这个App详细测算了一下自己的时间效率,发现我们在任务转场过程中遗失的时间每天大概在3-6小时不等,如果你还是位重度手机依赖者,那就更多。如果把这些时间都收集起来做知识积累,一万小时法则下,四年时间我们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呢!   困惑三:如何记住读过的内容呢?   我经常会开玩笑回应青年朋友们的这个问题:我不记得自己二十年吃过什么,依然没有妨碍长成一个胖子嘛!但是在大家最青春美好的时光里,多多记住有效的知识并转化为智慧是多么宝贵的过程。想更多地记住书中的内容,我有两个小诀窍分享给大家:一是要善于做读书笔记。可以用“涂书笔记”等App帮助记录读书心得和金句,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助构建和梳理一个阅读主题的内容,可以用本子和笔,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阅读中的闪光点。我会经常翻看自己的阅读笔记,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二是要善于运用。读书为了什么?既为了增长知识,更为了增长智慧。知识到智慧之间的桥梁是思考和运用。当我阅读每本书的时候,我会带着“这本书讲了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是否认同他的观点———有什么可以指导我的生活”这样的思考逻辑去读书。经过思考,书的内容会更深刻地印在脑海中,而且还解决了“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惑呀。不是书的错,而是我们没有把那些精华内化成生活的能量。   阅读能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成长的力量。阅读量的积累,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打破知识边界,探索更多的未知,接纳更多的不可能,你会发现我们更加宽容,更加通透,更加善于理解别人;阅读量的积累,可以触发我们不断反思和进步,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鞭策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阅读量的积累,让我们更有底气去表达,去沟通,去分享,渐渐地我们会拥有更多的认同和支持,有更多的可能去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阅读,让我们看得到未来我们拥有的星辰和大海。让我们一起爱上阅读吧。

  • 寻觅瓦尔登湖的四季

    寻觅瓦尔登湖的四季   初读《瓦尔登湖》,那澄明清澈的感觉仿若一轮高悬于夜空的明月,那月光一路倾泻,穿过云水波淼,越过草莽荆棘,照亮我贫瘠的心田。   在瓦尔登湖,梭罗与自然共融,与草木共栖,与花鸟虫鱼为伴。他独立一人幽居在自筑木屋中,鸟儿在屋檐下歌唱,松鼠在脚边蹦跳,兔子进门讨要吃食,连老鼠也在地板下安了家,彼此相安无事。   自然本身就有一种魔力,当你置身于它时,仿佛身心都得到了慰藉。在梭罗所描写的瓦尔登湖当中,自然的魔力仿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面对着湖,眺望着清澈的湖面,感受着瓦尔登湖四季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他在瓦尔登湖的四季之中完成了对自身深度的考验。   在梭罗描写的瓦尔登湖中,你可以看到春日的神圣:春天的到来好似混沌中宇宙的开辟那样,又是黄金时代得以重现。读至此,我不由自主地想走出房门,走向春天的原野,去感受暖风的吹拂,去聆听鸟儿的低吟,在满目的绿色中领悟春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你可以体会到夏日的瑰丽:莲花散蕊,金尘铺地,溪流着黄。仿佛泛舟于夏日的荷塘中,在蝉闹声中细品莲的清香,在日光的照拂下迎接夏的热烈。   你可以感受到秋的祥和:鱼跃水面,虫落湖心。静坐湖边,看那虫鱼激起的圆涡不停歇地刻印在天空和树木的倒影中间的水面上,这是秋带来的醇美。   你可以触碰到冬的平静:那里笼罩着微波不兴、四季如一的宁静,好似朦胧微明的琥珀色天空,它回应着外界的寒冷。想象自己置身于冬日的雪原,天地都归于初始的白,嘈杂不复存在,周围的一切都是沉稳的静,这是冬带来的洗礼。   放下书,我仍处于城市的喧嚣之中,但也沉浸在梭罗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的四季之中。这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四季,我们也可以去找寻自己的四季,去让思想变得空灵奔放,去努力感受自然,去欣赏四时之美、生命之美,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从容不迫,体味生命的教诲,去热爱自然、创造生活。我想,那时我也会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的四季。   瓦尔登湖好似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净土,但并非人人都需要去追寻“诗和远方”,我们无需长途跋涉去寻找,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瓦尔登湖,“它是大地之眼,人们注视着湖泊,就可以测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 寸草心(第1241期)

    寸草心(第1241期) 摄影:党委宣传部张驰

  • 用书找到人生的坐标

    用书找到人生的坐标   大一下学期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找不到魂,消失了对新世界的渴望和热情。在图书馆每天惯性地找书,看书,却不再有找到一本好书时的兴奋和读完一本妙书的流连。我问朋友小范,是不是因为读太多书麻木了。小范说:“不可能吧,只有打游戏打麻木的,哪有读书读麻木的?”可是我的热情在哪里呢?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有李白一般的狂志。把文学发扬光大再用文学拯救世界这样的话我不止说过一次。古代、现代、当代,亚洲、欧洲、美洲,诗歌、小说、文论,没有一个领域不让我向往。我坚信文学有能引导人向善的力量,终有一天我们能用文学的力量止住世界上的所有邪恶,所有争夺。我相信到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胜利的那一天,全人类的心将连在一起,世界上不再有战争,不再有流离失所的人们……大一下学期,跟着专业课的安排,我激动地走向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可是这些文学竟敲碎了我美妙的构想。这些小说里有什么?这些小说中什么都没有。什么高尚的灵魂,什么邪恶的罪行,一切不过就那么回事。谁不是被私欲控制的,谁又想去当恶人,还不都是无奈吗……不,这不是我心中的那个世界,我的世界不是这个样子。我的世界中有美丑也有善恶,但总有一天丑恶会被消灭,胜利是属于美的!我不敢说出我的世界,我怕老师会嘲笑我的幼稚和天真。可如果世界真是那样,文学又能何为,我又能何为?   我不仅没有能力改变世界,也没有能力改变文学。到大一下学期,将近一年时间我已经接触了不少书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文学要等我来“复兴”。正所谓“闻道百以为莫己若”,闻道千闻道万也许就不敢了。在那么多学富五车的学者面前我实在是太普通了。总之,我什么也改变不了。   然而生活在以惯性前进。我还是重新读一些打基础的书吧。我借了《论语》。我在博学楼,在树林里,在图书馆,一遍一遍读诵《论语》。仿佛有一种感动,但又说不清楚。很偶然地,我看到一本傅佩荣的《论语之美》。拿起来翻翻,觉得他解得好,于是一直读下去。我为之惊呼,为之手舞足蹈。原来《论语》是这么读的,原来儒家是这样解的。我沉浸到孔子的世界中了。孔子把我拯救出来。和孔子相比,那些鼓吹自私狭隘的人性论者不过是以刻毒为深刻的小丑罢了。那个暑假我又看完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大学原本微言》。开学回来之后我又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论语今读》又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儒学解法。与其说是作者在注《论语》,不如说是在用《论语》注他自己。李泽厚从历史、哲学,乃至文献学的角度大胆对《论语》的文本提出质疑。又把我从之前读的南怀瑾等台湾学者全面维护孔子形象的迷狂中震醒过来。也应该承认,无论是傅佩荣还是南怀瑾,对《论语》的考据功夫都还有缺陷。后来读邓晓芒的《哲学导论》,我又开始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儒家。这一本本书镶嵌在我的记忆里,带我从那段失魂中走出来,一次一次把我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世界。   昧昧我思之,当年那段迷惘是值得的,因为有过迷惘,在找到信仰之后才会更坚定,也因为坚定过,在跳出来之后的旁观才能更冷静。或许,一个人的思想只有经历过一次次这样的迷惘和坚定,才能更加立体。现在浮上心头的那些书已经成了我回忆时的坐标。在回忆起某件事时,总是首先想起“那段时间我在读……”我希望接下来的生活依然有书伴我,这样,若干年后我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活中的某件事时,首先能想到“那一天,我在读……”

  • 诗嚼

    诗嚼 生乎由衷情,最为风骨志。 不输品茗香,胜过三巡酣。 韵逾绕音幽,雅赢婀娜姿。 黍解一时饥,斯流万古芳。

  • 满庭芳·书田阅世

    满庭芳·书田阅世 沉韵流芳,天光云影,故园馨墨余香。 明德悟道,行健百十长。 曲水轻舒锦卷,镜湖畔、文涌滂溏。 探辞理,止于至善,砥砺谱华章。 今昔思肇始,求知路矿,栉沐风霜。 践磐志,民丰物阜国昌。 辗转勤读万卷,传薪火、立栋擎梁。 明朝续,书田阅世,学海共徜徉。

  • 镜湖诗草

    镜湖诗草 镜湖素影曲尘花,诗草初心入禅家。 梁苑赋雪撷画意,梅庵烹茗觅诗芽。 淮生橘枳红楼梦,铫煎诗书蔡氏茶。 拈花诗成般若语,诗并远方岂堪夸!

  • 对狼性的思考——再读《狼图腾》有感

    对狼性的思考——再读《狼图腾》有感   “狼图腾,草原之魂,草原民族的自由刚毅之魂。”   狼,一种被汉人厌恶甚至憎恨的生物。在我从小听的童话故事里,狼一直都是邪恶、凶残的象征;然而,对于草原人民而言,狼是他们奉为神灵、摆在图腾地位上的动物。这样的认知矛盾,让我着迷,让我一次次地重温这本厚重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书的作者姜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北京的知青到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之久。这期间,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书中的主人公陈阵就是作者姜戎。蒙古草原狼是他迷茫生活的救赎,是神秘的狼和狼图腾陪伴着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那么,作者缘何对狼如此着迷?   狼是狡诈的、聪慧的,狼的智慧以及狼群的合作足以让人瞠目结舌。额仑草原上流传最广的传说是有关于“飞狼”的。小群狼会依靠令人惊异的智慧“飞”入六七尺高的石头羊圈。   狼是不屈的、刚毅的,草原的优胜劣汰造就了强大的草原狼。春天的狼群饿红了眼,加上被掏空狼窝、失去狼崽,几乎每头狼都是怀着以命拼食的报复心态冲向马群,每一头狼都将前辈遗留在血管中的捕杀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残酷的草原,依旧重复着它沿袭了上万年的残酷,马群被全歼的同时,狼群也非死即伤,但是这不能阻挡它们刻在本性里的不屈与刚毅。   草原人信仰的“狼图腾”,是信仰,是有形却又无形的精神支柱。草原人杀狼、恨狼,却又敬狼、畏狼,他们在与草原狼的较量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强大自己,如果没有狼,也就不会有健壮有力、粗犷大气的蒙古草原人。狼不但让草原人明白了残酷的草原生存法则,更造就了草原人特有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与我们中原地区的“以和为贵”不同,草原人不惧探险,不畏征战,成吉思汗横扫东亚大陆便是一大佐证。   总之,《狼图腾》是一本充满野性美与悲壮美的旷世著作,大家不如选择一个静谧的午后,沏上一杯花茶,缓缓展开书卷,沉浸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之中。

  • 沧桑与平静——读《活着》有感

    沧桑与平静——读《活着》有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文学的叙述里,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须通过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文章的结局是略显悲剧的,徐福贵活着,但是他失去了一切。《活着》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年轻的徐福贵是一个阔少爷,他吃喝嫖赌、挥霍奢侈,甚至目中无人。在赌场上,他输掉了家里的地,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地主变成了贫农。一朝破败,徐福贵竟然突然变得成熟起来。他带着母亲、妻子、儿女,在简陋的平凡中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开始干苦活、下地耕作、早出晚归。   在一切事情开始变好的时候,苦痛猝不及防地追上了他。在一次回城的路上,福贵被抓去当兵,与家里音讯断绝三年。等他辗转回到家中时,母亲离开了人世,女儿凤霞成了哑巴……最后的最后,只剩下老福贵和更老的牛“福贵”。   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是一条连续的苦难链,他用一生见证亲人的离开,从最初的痛哭流涕,到后来平静无波。他知道,就算遭受无数次生命的暴击,仍需继续活着。福贵回忆过去时,凝视着黄土大地,深邃的眼眸装载着饱含眷恋和思念的泪水。眼角的皱纹也镌刻着他一生的故事,因为体会过一切苦难才让活着变得尤为珍贵。   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了什么活着。人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徐福贵从最初的感叹命运不公,到沧桑半生却没能留下半个人与自己同行,到后来能细数出心底最深处每个人的名字,他逐渐认命却又从未认命地走向生命的平静。   老人福贵和老牛福贵,村里人都叫他们两个“老不死”。徐福贵救下这只待宰的老牛,只因为他觉得这个牛就是他,他就是牛。文末,老人福贵数落老牛福贵:“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明明仅一人一牛,却偏要说出这么多人的名字,只因为徐福贵在用自己的方式倔强地与命运抗争,他在用他钢铁的意志力活着。   我们生而平凡,我们不过是拥有七情六欲,历经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平凡人。“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个老去的少年牵着老去的耕牛,用佝偻的身躯担着生命予他的巨大悲剧。   沧桑而平静,我们不过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徐福贵需要的不是同情,我们的人生亦不需要别人的怜悯或悲喜,学会感恩命运并怀揣希望,在波涛汹涌的命运浪潮中坚定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