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心聚力 深化改革 着力推动内涵式发展

    凝心聚力 深化改革 着力推动内涵式发展   (举行建校11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   (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揭牌)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挂牌我校附属医院)   (举办2019海外青年学者“越崎论坛”)   过去一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副部长翁铁慧同志先后来校调研指导,对我校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校师生员工。在111周年校庆之际,校报编辑部以图文形式,呈现这一年学校重点工作进展和发展建设成绩,与广大师生共同祝福更加奋进、更加自信的矿大。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校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围绕“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坚持把主题教育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认真组织做好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工作。   ——召开校第十四次党代会。2019年7月14-16日,召开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工作,对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三大战略和九大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进一步汇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开启了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举办建校110周年庆祝活动。坚持“人文、学术、亲情”总基调,按照“热烈、简朴、务实、开放”的原则,成功举办了建校11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中外大学校长高层论坛、能源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等系列庆祝活动。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持续实施“党支部工作创新计划”。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制定《2019年学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工作》,召开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第一轮巡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专项整治。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快速响应、主动担当,统筹推进全方位防控工作,在抗击疫情的各行各业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矿大人。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下,学校坚持“两手抓”,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既做好疫情防控,又做好开学复课。

  • 坚持深化改革,内涵式发展取得新成果

    坚持深化改革,内涵式发展取得新成果   ——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积极谋划与构建大思政格局,设立学生社区党工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效结合,1人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坚持以本为本,着力构建“三融合、四贯通、多元支撑”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9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5项。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增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职业卫生工程、大数据管理与运用等5个新专业。   ——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焕发新活力。引进专任教师112人,聘用外籍教师27人,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20人,引培“百千万”人才工程、“四青四高”人才13人,省级以上人才工程项目25人,培养省级创新团队3个、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1名引进人才入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特聘教授当选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坚持特色发展,学科建设迈出新步伐。推进“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学科布局建设,顺利通过“双一流”中期评估。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1,矿业工程排名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全球第4,排名QS学科全球第36。推进专业学位对应调整和二级学科备案调整,新增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领域进入全球前1‰,排名内地高校31位。社会科学总论成为学校第8个ESI创建学科。   ——优化科研组织模式,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获批立项建设“矿山智能采掘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地下空间智能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贾汪资源枯竭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演替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5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深部资源流态化开采前沿科学研究中心”“深海科学与水下工程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4项等。新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2项,2人分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批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164项等。

  • 坚持开放办学,合作交流呈现新气象

    坚持开放办学,合作交流呈现新气象   ——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制定“双一流”国际合作计划,稳步推进“中巴矿物资源英才中心”和“中厄矿业学院”建设。推动国际矿业联盟转型升级,联盟成员扩展至13个国家21所高校。优化校际伙伴关系布局,与11所国外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14项。累计派出879人赴海外访学,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101人,学生国际化培养水平持续提升。获“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服务行业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共建“煤炭市场大数据研究院”,与晋城市共建产学研基地,与徐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挂牌我校附属医院,与徐工集团共建“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1个青年教师团队与企业签订单项合同额6300万元重大科研合作项目。面向煤炭行业开展国家煤监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培训等各类培训班79期,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同举办“科技助力能源资源企业转型升级”论坛。坚持董事单位征询意见和工作报告制度,探索建立校友发展追踪机制,新成立5家校友分会,校友会总数达61家。全年接受捐赠51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