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好自己的步,走出自己的路

    迈好自己的步,走出自己的路——记我校85级校友原煤综合利用系崔涛   又是一个十月,矿大校园里的硫华菊再次盛开,镜湖中天鹅嬉戏,远走的孩子再次回到了母校的怀抱,学校原煤综合利用系选矿工程专业85级校友崔涛便是其中之一。   现任中国应急管理报社、中国煤炭报报社党委书记的崔涛,从矿大毕业后的三十年里始终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从默默无闻的小编辑成长为报社党委书记。崔涛在每一个阶段,都以最认真努力的姿态完成本职工作,成就了如今的自己。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崔涛出生在河南农村。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孩子考大学最直接的动力是可以成为“国家干部”、吃上“商品粮”,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谈到考大学的动机,崔涛一再强调:“就是如此简单。”而这种“凡事要往简单处想”的人生态度,也一直贯穿着他的成长发展历程。   1985年,经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鏖战、日复一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拼搏,崔涛如愿拿到了中国矿业大学(当时为中国矿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而与他高考分数不相上下的同学有的考上了浙江大学,有的考上了武汉大学。当问及他是否为选择矿大而后悔时,崔涛用坚定的语气说:“我从未后悔选择矿大。人生有时会面临着很多选择,但最后你只能选择一种。既然选择了,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要向前看往前走。矿大是全国重点高校,是煤炭部直属的,当时煤炭行业在全国工业系统中地位还是很高的。能被矿大录取,我是很开心、很自豪的。”   谈及大学生活,崔涛用“按部就班”来形容:“人生在世,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要尊重常识,要遵守社会基本规则,要按常理去行事。这说起来简单,但现在已被许多人忽视了。所谓常识,就是是什么身份就要做好什么身份的事,处在人生什么阶段就做那个阶段应该做的事。上大学、当学生,搞好学习自然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常识。”崔涛所学的选矿工程专业(现更名为“矿物加工”)是一个复合型学科,既需要学习选矿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机械、电气等专业课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任务较重。崔涛和身边的多数同学一样,珍惜每一堂的课上时光,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遇到的每一场考试。“按部就班、简简单单”,这是崔涛对大学生活最高也最真实的评价。   1988年,中国矿业学院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这是载入校史的一刻。“当时身边有同学赶紧跑去买印有‘中国矿业大学’的信封。”崔涛回忆道。但崔涛认为,名字只是表面,本质才是最重要的:“学校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矿大的未来仍需要每一位师生本着‘常识’、循着‘常理’、尽职尽责踏实前行。”   简简单单尽到“本份”,扎扎实实蹄疾步稳,便是崔涛的人生准则。   水滴石穿获成功 1989年崔涛到中国煤炭报社工作,入门当记者、编辑,却连消息、评论、通讯等基本的新闻体裁都分不清,更不用提写出精彩的稿子了。崔涛对自己在报社写的第一篇稿件印象深刻:“一篇只有200字的会议报道,被老编辑修改了22处。”   虽然崔涛的新闻之路出师不利,但他并没有就此泄气和懊丧,他知道走路摔跤是自然的事,关键是要从摔跤中学习、从跌倒中爬起。崔涛一边学习《报纸编辑学》等入门教材,用理论武装自己;一边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干好其他编辑所编稿件的誊抄工作,从实践中学习编辑业务常识、编辑思想和技巧,增强工作能力。   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渐渐地,领导敢给他派任务了。从写到编,从跟着其他同志干到自己独立承担采编任务,从写“豆腐块”到写整版报道、到写评论员文章、社论,他从编辑一步步成长为栏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副总编辑、总编辑。在崔涛看来,任何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只想着逃避终会一事无成:“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关键要相信自己并付出努力。”   崔涛任报社副总编辑时,开了一个以煤炭经济管理话题为主的评述性专栏,每周一篇,每篇一千五百字左右。开始他写了几篇,“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作者为专栏撰稿。但一方面自己一发而不可收,越写越有兴趣。另一方面中间发了其他作者的几篇,效果都不是太理想,从领导到读者都鼓励自己写下去,结果一写就是三年”。该专栏不仅在业内人士中获得了一致好评,也使他于2007年摘得第一届中国产业报协会“总编辑金笔奖”。   在撰写该专栏的过程中,他又和其他同志一道,编著了几本煤炭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反映也都很好,这又使他于2012年获得了“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的称号。这一切的努力和成就,在崔涛看来只是把平凡的事做好:写好每一篇稿子,拟好每一个标题,编好每一期报纸……崔涛认为,很多时候,在社会面前,个人是渺小的,选择是无奈的,但是心中有阳光、有信仰、有信心,就会有动力。其实看似无奈的选择中也蕴藏着机遇。机遇就在那里,只是作为一个个体能不能抓得住,抓住了有没有能力做好,有能力了有没有恒心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他说:“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每每报社招进新人,崔涛总能想起当年的自己。他经常鼓励年轻人,要自信,要勤奋,更要坚持,唯有水滴石穿的拼劲才能成长,才能有所成就。 师恩重山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陈清如院士曾在唐山工学院宿舍里,晚上与同学们围着蜡烛读书,火燎眉毛依旧不减读书热情;欧泽深教授当年为教学从国外带回英文原版教科书复印给学生,慷慨地把自行车借给学生春游;系党总支书记曹廷智老师患着重感冒,仍然在晚上坚持爬到九楼给学生党支部开会;毕业实习时霍旭红老师在教学内外都给大家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些细节,无一不令崔涛印象深刻。   “矿大的老师们平时在教学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塑造了现在的我。”崔涛说道。毕业临走时,崔涛收拾好行李,有一个普通的塑料盆不想要了,曹廷智书记看见了,语重心长地说:“带上吧,以后每一分钱都要自己挣,一切都要靠自己了。”那个盆,崔涛在单位又用了三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越是在工作过程中,越能体会到老师的教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教会了做人,培养了大家某些方面的道德品德。”崔涛感慨道,“经历的越多,体会就越深。”   “三十年奋斗谢师恩”,这是煤综合利用系85级校友赠与化工学院锦旗上的一句话。崔涛介绍说,他在拟稿中第一句想到的就是这个。他拟的稿中用的是“感师恩”,一层意思是“越来越有感受”,还有就是“感恩、感谢”的意思,后来同学们商量还是用“谢”表达得更直接,他也赞同。老师们当年的言传身教,如细雨一般不断地滋润心田,三十年的成长,便是崔涛以及其他的校友给予老师最好的礼物。   85级校友出了一本集子《八千里路云和月》,崔涛也写了一篇,他将其中的一句话赠予大学生———“人应当有所信,有所守,有所为”:“信”要求有理想有信仰有信念,还要有自信;“守”为守正,恪守正道,遵守社会基本规则、伦理道德,遵循常识;做对社会有利的事即为“为”,美好的人生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因势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上,在这个最好的时代,砥砺前行。   天色已经灰沉,崔涛继续迈着稳健的步伐离开矿大的大门,继续他那已经排得满满的行程……

  • 校风的实践者

    校风的实践者——记我校85级校友原采矿系范韶刚   从入学后的努力学习,到工作后的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范韶刚是矿大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实践者;从基层科研工作者,到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韶刚是脚步不停的攀登者。   “勤奋、求实、进取、奉献”八字校风贯穿了范韶刚的整个工作历程,就读于矿大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于矿大而言,范韶刚只是几十万矿大人之一,但对范韶刚来说,就读于矿大是影响他一生的经历:“我永远不会忘记矿大的时光。”   心念母校,友谊长存 1985年,刚刚在徐州建校的中国矿业学院迎来了一批踌躇满志的青年,被采矿系录取的范韶刚也在其中。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矿大的管理十分严格,采矿系尤甚。”   时光如梭,四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而今毕业多年,他依旧与同学们保持联系:“毕业的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打电话要转,写信的话,很多时候等回信需要很久,交通也没有现在这样便利,只能坐长途汽车去看望同学。”   为看望同学而在汽车上一路颠簸的范韶刚,心底常常只有老友久别重逢的喜悦。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范韶刚的日子过得简单,友谊也很纯粹。今天,互联网为远隔千里的友人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机会,已习惯用微信的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络更加密切,感情也更加深厚。   三十年来,心念母校的他曾多次返校,也见证着矿大的一步步成长:“看到学校跟随国家、城市的发展脉络不断进步,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我很高兴,也很自豪。”纵使岁月如梭,范韶刚依旧心念母校,不忘矿大人的初心。   兢兢业业,稳步前行 在8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时任采矿系副主任的岑传鸿老师告诫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如不及格门数达到一定标准,就拿不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本就勤奋刻苦的范韶刚更是不敢有一丝懈怠,一有时间就用来读书学习,课余时间基本都泡在图书馆,最终拿到了学校的免试研究生名额。   1992年,研究生毕业的范韶刚幸运地被分配到了煤科院开采所工作。近三十年中,从工作在科研一线到走上管理岗位,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   在刚刚参加工作时,他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他没有气馁,而是身体力行,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矿大人遇强则强,遇难则刚,从不畏挫折。”   范韶刚曾在条件艰苦的矿区从事科研工作,恶劣的环境不但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反而更能激发他心中的干劲。工作中和他人意见不同时,他会换位思考,努力用自己的思维去说服对方。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范韶刚对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成果有了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我们有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工作成果要依靠能力、热情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缺少任何一项,都无法成功。”   工作认真踏实的他,短短几年便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近30年走过,他从一名基层科研人员一步步走到了董事长的位置。遇强则强,不惧挑战,兢兢业业,初心不改。他用自己的知识去完善自己的工作,用工作累积的经验去完善自己的工作思维,步步扎实,进取不止。   时代跃迁,砥砺前行 从80年代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国家振兴的建设者,范韶刚心中无比自豪。除了赞叹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他的心中也有一些忧虑:“在有些领域,对于细节的追求还不够。”对此,他希望当今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追求细节完美的习惯,也期待着中国能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   讲起跨世纪以来国家的振兴以及社会的发展,范韶刚回忆道:“我在美国出差时曾去一家理发店理发,与理发师聊天时我发现,理发师竟然不知道中国这个国家。”讲到这里,他淡淡一笑,“曾经的我们是多么的落后,即使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斗,我们依旧和发达国家有着差距。我们的时代即将过去,但我们依旧会尽力为年轻人撑起一片天空,在这片天空下,你们可以尽情地翱翔。”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都需要做的事情,但离开了学校,我们就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我希望现在的学生可以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就是一种享受。谈到这一点,范韶刚以自己的经历举例:在校期间,他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去图书馆,读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读书的习惯也一直伴随着他,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他,也依然保持着每天睡前都要读几页书的习惯。   从初入职场的“小白”成长到后来的面试官,他思考、总结并收获了很多。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业务能力,逐渐积累的经验与不断汲取的知识慢慢填满了他的背囊,他肩负重任,却从未停止前行。作为校风的实践者,范韶刚的思维方式与经验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每一种都能让人受益终生;作为矿大学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校风的意义:这是每个矿大人内心最珍贵的精神,每一个矿大人也都在努力践行着。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本学期,全校上下学习贯彻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同时进...

  • 在勤奋求实中不断突破

    在勤奋求实中不断突破——记我校85级校友原机械工程系林明星   一选择就是坚持十年,本科、硕士、博士都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的原机械工程系校友、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明星让自己的青春留在了矿大这片热土。他在求学时勤奋刻苦,在科研上开拓创新,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勤奋踏实”是林明星学习和工作的秘笈。 忆往昔 回忆起当初选择矿大的原因,林明星颇为神秘地说:“这还得从矿大当时的招生简章说起。”当时矿大的招生简章上介绍说,矿大一直收藏着由当时苏联的矿业高等学校所创办的一本矿业期刊杂志,深深吸引了初中便学习过俄语的林明星。求知欲促使着他走向矿大,加上对矿业以及能源的向往,使他最终走进了矿大。当被问及后来选择机械工程专业的原因时,他笑道:“可能还是由于当时对于专业的不了解吧,到了矿大以后发现自己对机械专业更有兴趣。”   来到矿大后,林明星十分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钻的他,基本上把图书馆内国内外有关机械类的期刊杂志都阅读过一遍。在他看来,“身为一个矿大人,就应该勤奋求实,踏踏实实打好基本功,稳扎稳打学好专业知识”。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机电人,更是如此,林明星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就是他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的最好答卷。   在大三期间,林明星报名参加了学校科研所的科研活动,成为学校科研所爆破公司的科研生。当时很少有学校开办这类项目,林明星满怀对学习的渴望,认为自己如果想把学习提上一个新的层次,就应该去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于是他便主动去找老师,说明自己想做科研生的想法。他笑着说:“当时矿建专业的同学去的比较多,但是机械类的只有我一个。”   进入科研所以后,林明星跟着科研人员到煤矿、到企业去学习一些爆破技术,也利用自己学习机械工程的优势,帮他们做一些关于工程的设计、画一些图纸。从那以后,基本上他的每一个周末都是在科研所里度过的。他说:“在科研所的这两年,对我后来的学习及科研经历影响巨大。”时至今日,林明星还记忆犹新,并且还时常给他的学生们提起,以此激励与启发他们。 看今朝 再次回到矿大,林明星的感受与当初刚走进矿大时完全不一样。当时稚嫩懵懂的少年早已褪去了迷茫与青涩,经过三十年风雨的洗礼,此时此刻走进母校的,是一位对母校饱含感激与殷切关心之情的优秀学子。从原来对专业知识的一窍不通,到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从不谙世事到懂得生活和人生哲理,这期间,母校踏踏实实、求实创新的精神一直在影响和激励着他。他说:“我永远也忘不了母校和老师对我的关心与照顾。”   工作时候的林明星,一直恪守着母校给予他的教导———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现在的林明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于他而言,自己的身份主要是一名老师,他要像母校的老师一样,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在课堂上,他经常与自己的学生们分享自己在矿大的学习与科研经历。他坚定地表示:“能够成为一名矿大人,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与自豪,并且从未后悔过。”在矿大学习的林明星,收获了专业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也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就。   毕业后的林明星一直在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与进步。不同于其他校友感叹于三十年未见母校的变化之大,在每年都会回母校看看的林明星眼里,母校的点滴变化他都铭记于心,母校的一花一草都一直留存在他的脑海里。和学生时代的自己一样,每次只要一回到母校,林明星都会去图书馆看一看,这已经成为他与母校之间心有灵犀的一件事情。 展未来 30年的时间,矿大一直在与时俱进,与日俱新。虽已毕业30年之久,但母校的发展一直是林明星很关注的事情。他说:“我们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几十年间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矿大为我国的煤炭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对于母校的变化与发展,林明星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他感叹于母校的蓬勃发展,欣喜于母校的点滴进步。   矿大如今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宏大的战略问题。林明星表示了他对于矿大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我们矿大是一所优势学科很明显的大学,我们有着自己的特色专业。在煤炭行业,我们在国内甚至世界都是一流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大而全地发展,我们必须保持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发展新工科、保持优势学科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这八个字既是矿大的校训,也是矿大人一生的坚守。作为85级校友代表,林明星寄语广大矿大青年:“勤奋、求实是矿大人的精神品质,作为工科人,我们的学科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现在国家都在倡导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新工科’人才,必须做到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再次回到母校,看到学弟学妹朝气蓬勃的脸庞,他深情地说道:“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把握好矿大这个平台。学海无涯,要把矿大的严谨作风延续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正如矿大校歌里的这两句话,矿大人一直努力着,拼搏着。母校对于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林明星在工作和生活践行着矿大人“勤奋、求实”的品质。他不断求索,一路前行,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