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的星

期次:第1284期    作者:陆彬  经济管理学院   查看:49

一千三百多年前,诗仙李白抬头望月,吟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朝代更迭,但在人们生活的这土地之上,一直笼罩着的那穹顶却仿佛亘古不变,依照着某种固定的规律运转。

大唐的明月曾经也的确在古代中西方的天文学家心中留下倩影,促使着一代又一代智者仰望头顶这片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天空。他们用着在现在看来不怎么精确的仪器、用着纸笔记录计算那些在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的轨迹。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观测仪器也不发达,但他们依旧执着于那片遥不可及的星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统治者便设立司天一职,掌管有关天象的事务。如《国语·楚语下》所写:“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当时的天文学研究仅仅被看作解读神的旨意,是统治者用于统治的工具。天文学家们似乎更像是占星术士。

战国中期,有位魏国人,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抬起头,开始了观测天空的研究。他叫石申,他通过肉眼观测,观察出五大行星的运行,并发现它们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并测出了恒星138座,共810颗!除了那一份对于发现的执着,我猜测,石申还有着一份他人没有的超然,当他将目光从大地上抬起,注向天空之时,心中一定充满着这种执着和超然。

提到石申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中国天文学的先驱——甘德。甘德是战国时齐国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石申和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

由于农业生产和制定历法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很早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而在历法方面,甘氏的岁星纪年法独树一帜,尤其是以12年为周期的冶、乱、丰、欠、水、旱等预报方法。

当大家都在忙着耕作或是战争的时候,早期天文学家们敏锐地发现了天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

而与此同时期的古希腊天文学者们,比起联系天空与大地,似乎更偏好于研究天空本身。

博学的古希腊学者泰勒斯曾在天文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对太阳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和计算,与如今测得的结果相差不多;确定了365天为一年,在当时没有任何天文观测设备的情况下,仅凭借观测和智慧就做出这样的结论,在现在看来相当了不起;他还初步解释了日食的原因,并成功预测过一次日食,这也相当令人敬佩。

除了泰勒斯,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曾在天文学领域闪耀过自己的光芒:阿利斯塔克、欧多克斯、毕达哥拉斯、托勒密……

而这近八百年间,天文学研究的学派按时间顺序曾出现过爱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学派、亚历山大学派。

无论是古老东方的天文学家们,还是西方各个学派的代表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在天文学领域论剑。天文学家们的发现和理论互相碰撞发出火光,在人类天文学研究历史上照耀出恒星般的光芒,成为了黑夜中照亮人类天文学发展之路的星星。                               (经济管理学院 陆彬)